宿遷市博物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、省級科普教育基地、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宿遷市博物館是集收藏、研究、陳列、教育、科普宣傳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,擁有各類藏品5000余件,館藏文物種類齊全,涵蓋玉器、石器、骨器、陶器、鐵器、木器、青銅器、金銀器、紡織物以及書畫等主要門類,其中新石器、夏商周以及秦漢時期的文物尤為豐富。
為進一步方便市民了解博物館、走進博物館,學習歷史文化知識,市博物館聯合市科協舉辦“弘揚歷史文化,培養愛國精神”主題線上展示活動,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宿遷地區歷史文化知識吧。
1977年,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在我市泗洪縣雙溝地區的松林莊,發現了距今約1800萬年前的兩種古猿化石,將之命名為“雙溝醉猿”和“江淮寬齒猿”。同時還發現了65種動物化石。表明宿遷地區早在距今約1800萬年以前,就有人類“祖先”猿類在此生存和演變。
“順山集遺址”為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早期遺址,該遺址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現,2007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確認,2010年南京博物院開始組織發掘,至2012年取得了階段性進展,發現了許多重要遺跡,出土了許多重要文物,被評為全國六大考古新發現,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。它是江蘇省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。距今約8300年。它是全國同一時期最大的環壕聚落。環壕與古河道組成一個封閉空間,總長約1000米,最寬處24米、最深超過3米,環壕內遺址面積近75000平方米。
當人類歷史的腳步跨入文明的門坎時,夏啟封若木于淮水北岸,史稱“淮夷”。西周初期,被稱徐戎、徐夷或徐方,后逐漸發展成為東夷民族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,其國君徐偃王成為神秘傳奇式人物。
春秋戰國時期的宿遷,境內先后有徐國、宋國、鐘吾國、犰猶國等多國并存,其文化相互影響、相互滲透、共同發展,創造了燦爛的文化。近年來宿遷境內先后出土了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,體現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。這是2012年在宿城區鳳凰墩春秋墓出土的一套青銅編鐘,同時伴出的還有石編磬、青銅缶、青銅鼎等。古代編鐘常用于宮廷雅樂,每逢征戰、宴會、祭祀,都要演奏編鐘。編鐘是統治者專用的樂器,也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征,只有在天子、諸侯行禮作樂時方能使用。
這里是畫像石展出區域,畫像石是西漢晚期至東漢末地下墓室、墓地祠堂、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石,所屬建筑,絕大多數為喪葬、禮制性建筑,因此,本質上漢畫像石是一種祭祀性喪葬藝術。在藝術形式上它上承戰國繪畫古樸之風,下開魏晉風度藝術先河,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法規和規范。漢畫像石同商周的青銅器、南北朝的石窟藝術、唐詩、宋詞一樣,各領風騷數百年,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藝術瑰寶。
中國歷史自東漢晚至南北朝時期雖然戰爭平仍政治上較為混亂,但制陶業卻飛速發展,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,即青瓷。從此制瓷業獨樹一幟,瓷器品類精彩紛呈。這是宿遷地區出土的一批青瓷,是三國到南朝時期的作品,多數產自南方浙江、江西一帶,反映出當時宿遷與江南的商品交流關系,也反映出制瓷業的興盛與繁榮。